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团学动态
行走的思政课 —— 2025年河北传媒学院 “8+6” 育人项目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评选答辩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发布人:河北传媒学院共青团
近期,2025年河北传媒学院“8+6”育人项目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评选答辩会在兴安校区小报告厅圆满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是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和“8+6”育人工程落地实施的关键环节,此次答辩会既是对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深化“思政+专业+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经各二级学院严格初评,全校27支表现突出的实践团队脱颖而出,晋级校级答辩环节。副校长高晓峰出席会议,党委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会同部分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评委组,为答辩评审提供专业指导。
答辩现场,各团队代表以清晰的逻辑脉络、详实的实践案例,系统展示了在学校“8+6”育人工程框架下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丰硕成果。围绕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四大核心维度,团队代表们生动讲述了河传学子深入基层一线的实践故事:有的走进革命老区重走红色道路,在聆听英雄事迹中赓续精神血脉;有的扎根乡村社区参与基层服务,结合专业所长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有的聚焦产业升级需求探索创新路径,以青春智慧践行创新使命;有的寻访非遗文化与地方瑰宝,用传媒专业技能记录文化传承印记。这些实践成果不仅充分展现了学子们服务基层、锤炼本领的实际成效,更印证了学校“8+6”育人工程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方面的显著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兴彦对答辩情况进行点评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团队在“8+6”育人工程框架下的实践探索,认为所有汇报均精准把握了社会实践的内涵、目标与路径,突破了传统单一调研模式,呈现出逻辑清晰、内容充实、成果显著的特点。同时,为进一步深化 暑期社会实践成效,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拓宽实践范围,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染力,补齐先进文化领域实践短板;二是深化实践内涵,将活动开展与新思想紧密结合,以思想引领提升实践的时代价值;三是优化汇报逻辑,突出调研初衷与核心目标,让成果呈现更贴合实践本质;四是细化成果展示,明确区分工作过程与实践成果,凸显河北地方特色,加强视觉化呈现效果,推动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据了解,在 2025 年暑期,河北传媒学院团委依托“8+6”育人工程,组织来自不同学院的2000余名学子组建112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和32支“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全国多个基层地区开展实践活动。期间,一批优秀团队的实践事迹获《中国教育新闻报》《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河北日报》《石家庄共青团》等权威媒体深度报道232次;学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青春河传”特别开设“行走的思政课”——《2025社会实践・我们都是答卷人》青春风采联展专栏,累计推出88期,集中展示学子实践风采;各团队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40篇,总字数达49.5万字,制作成果总结视频136部,全方位彰显了新时代河传青年的责任担当与精神风貌。
下一步,河北传媒学院团委将继续以“8+6”育人工程为核心指引,持续深化“思政+专业+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实践成果转化机制。校团委将进一步搭建优质实践平台,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河传青年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