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我们都是答卷人
2025社会实践·我们都是答卷人 | 社会实践活动中期综讯(五)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6日   发布人:河北传媒学院共青团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校团委结合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和“8+6”育人工程建设,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华文脉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科技创新研学、美丽河北调研、社会服务践行、卫国戍边服务等内容,青年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河传青年小分队(二队)赴保定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开展“丈量红色历史 重走抗战之路”主题活动,在实践中队员们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小分队走进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历史照片、文物及场景复原展区,聆听军民联防抗日故事。斑驳的作战地图、泛黄的战斗日记等文物,生动再现抗战岁月,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地道战精神”中的智慧。为沉浸式体验抗战历史,队员们深入地下20余公里的地道遗址,亲身体验并领悟到“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地道战术体系及战略智慧,直观感受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在遗址院内,队员们参观老槐树和古钟,通过实地探访遗址,激励队员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此外,小分队与冉庄村委会对接,走访村干部、记录抗战故事,倾听老一辈村民讲述真实经历,并发放红色文化调查问卷,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数据支持。此次活动让队员们深刻领悟抗战艰辛与伟大,坚定为中国梦奋斗的决心。作为河传青年,将立足校训,践行青春誓言,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精神,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民族非遗瑰宝队”怀揣对文化传承的热爱,前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开展以“文脉千年达斡尔,青春奉献正当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哈拉新村是达斡尔族重要聚居地,民族文化保存完整。团队走进黑龙江省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馆内展品如手工艺品、古老农具等,无声诉说着达斡尔族的历史与文化精髓。入口处的石榴形壁画,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也寓意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馆内四大板块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成为展示达斡尔族文化的窗口和推动民族团结的纽带。调研中,团队采访了达斡尔族非遗传承人郭建忠老师。郭老师强调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并从多个方面介绍达斡尔族文化,还邀请队员试穿传统服饰,演奏口弦琴,演唱“乌钦”,让队员们真切感受达斡尔族文化的魅力。作为文旅推荐官,郭老师积极推动达斡尔文化走出本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队员们意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下面临被遗忘的风险,而像郭建忠老师这样的传承人,正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着民族文脉。
“新”欣“乡”荣社会实践团赴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村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等方向,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与村两委开展“党建引领乡村共富”座谈会,助力村集体产业拓宽线上销路。同时,成员们走家串户,了解村民需求,用方言宣讲政策。还实地调研当地文化馆和琪炒制作基地,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践团以“语言筑基+文化赋能+实践增效”为核心,为当地孩子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乡村图书角,开展长效活动。同时,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为特殊困难老人拍照,传递人文关怀。实践团发挥学科优势,探索“直播营销+视频宣传”模式,助力当地产品推广销售,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此次实践,成员们在调研中成长,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也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递上属于青年一代的信心与力量,展现了青年担当。
在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笔墨同心·语润梨城石榴籽小分队开展以“强边共筑民族魂,笔墨同传冀疆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将民族团结教育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课堂上,队员们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地震、洪水等灾害面前,各民族救援队伍并肩作战;日常生活中,不同民族家庭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书法教学环节,队员们讲解书法历史演变,介绍篆书、楷书等字体特征,为孩子们夯实理论基础。随后,队员现场示范,灵动的笔锋在宣纸上展现篆书的古朴庄重,引得孩子们纷纷围观。在实践练字中,队员们耐心指导握笔、运笔技巧,孩子们专注书写,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民族团结的理解融入笔墨之间。小分队以笔墨为纽带,跨越地域传递冀疆情谊,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筑牢强边固防的精神根基贡献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库尔勒绚丽绽放。
多支实践队伍以非遗文化为纽带,通过沉浸式实践与创新性探索,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瑰宝,以躬身力行推动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焕发时代光彩。岱宗拓印非遗寻踪实践队赴泰安泰山区,深入村落开展非遗拓印探寻。团队走访岱庙、博物馆,对话传承人,体验拓片制作,攀爬探寻摩崖石刻。在白马石村、井家洼村,通过记录、教学、直播等方式,推动拓印技艺传承创新,用青春力量为非遗注入新活力。“窑火红迹”小分队以红色基因浸润非遗血脉,让革命精神与传统技艺在交融中焕发新生,赴邯郸开展“红色铸魂、非遗扎根”实践,探访磁州窑博物馆与传承工坊,体验制瓷工艺,调研传承困境,走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拜访烈士亲属,推动红色精神与非遗文化融合传承。
各实践团队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循着红色印记穿梭于革命故地与历史展馆,探寻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用脚步丈量红色征程,用行动诠释使命担当,让红色精神在实践中焕发蓬勃生机。“微湖红帆宣讲团”赴微山岛开展实践,探访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微子文化苑等地,通过调研杨村乡村振兴,拜访抗美援朝老兵,直播助农推广特色产品等多元化形式,助力地方发展。“一路同行”小分队赴河北保定开展红色寻访,结合抗战题材作品《野火春风斗古城》,通过实地调研、人物专访,将专业实践与红色精神传承双向赋能,以艺术创作弘扬抗战精神。“红途筑梦西柏坡小队”赴西柏坡,参观纪念馆、序厅、展柜及历史场景复原地,感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深意,汲取红色精神力量,续写新时代“赶考”答卷。“拾光者红色追踪小分队”赴山东临沂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实践,他们参观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等,收集史料、记录影像,了解孟良崮战役等历史及红嫂事迹,感悟沂蒙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将以影像传播红色基因。
实践队伍扎根广袤乡土以乡村振兴围时代命题在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花儿与少年”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安徽金寨铁冲村,与村干部交流,走访便民项目与电商中心,记录驻村干部日常,开展慰问、拍摄等活动,用专业助力乡村振兴。“语润青苗”推普队赴山东济宁康驿镇托管中心,以“传递民族共同语,浇灌乡村未来花”为主题,通过创新教学、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普通话教学,助力乡村儿童语言能力提升。“体跃未来队”赴河北两地开展实践,体验玉米采摘、除草等农耕劳作,参与防洪排查、物资搬运,在学礼村推广金丝小枣,以行动助力乡村发展,践行青年社会责任。
蒲公英志愿小分队律动青年队携手石家庄栾城分局反诈民警,走进河北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开展“反诈护航青春,普法守护成长”专项宣传活动。通过剖析高发电信诈骗案例、解读法律条款,传授“三不”原则,指导维权流程,助力学生筑牢反诈防线,增强法治意识。“滹沱碧波青年先锋”小分队赴石家庄太平河片区,开展护河实践与生态调研。队员清理沿岸垃圾,走进规划馆了解生态治理规划,感悟生态治理需长期接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为太平河生态保护贡献青年力量。“喂”爱止步行动组走进石家庄动物园开展“文明游园,拒绝投喂”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线上线下调研分析游客投喂动机与影响,联合开展公益科普宣讲,活动增强公众动物保护意识,展现大学生责任担当。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88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53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被中国教育新闻报、中国青年网、中华网、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媒体关注报道。校团委“青春河传”公众号《2025社会实践·我们都是答卷人》青春风采联展专栏发布专题报道78期。河传青年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实际行动践行“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的校训精神,奋力在社会大课堂上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