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校团委结合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和“8+6”育人工程建设,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华文脉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科技创新研学、美丽河北调研、社会服务践行、卫国戍边服务等内容,青年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新”火相“传”青年志愿服务队走进河北省塔元庄村开展实践活动。在村史馆,队员们感悟“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塔元庄精神,观看影片、参观荣誉墙,都让队员们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了更深认知,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在智慧农业园区,队员们调研前沿农业技术,发挥新媒体专业优势制作科普视频,助力村民掌握科技种植。在非遗工坊,队员们化身“文化学徒”学习皮影技艺,又以“创新传播者”身份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文化。此次实践中,队员们用脚步、智慧和热忱服务乡村,实现“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双重目标,在思想、专业、文化和组织上都得到提升,纷纷表示将带着收获继续书写青春志愿服务新篇章。
“冀翼童心”社会实践队于今年八月走进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西范庄小学,开展“‘威’爱绽放,‘童’绘未来”主题实践活动。团队抵达首日,与校方深入交流,了解到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美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明确了服务方向,坚定了服务基层的决心。活动中,团队深入家访,感受留守儿童对情感陪伴的需求,以专业和关怀为其注入温暖。开展多元美育课程,通过语言艺术等形式提升孩子审美素养与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实践,通过读书分享会等提升孩子审美感知与文化认同。最后以成果汇演展示美育成效,为孩子打造展示平台。此次活动输送了优质教育资源,是生动的“思政大课堂”,让青年在奉献中深化基层认知、筑牢信念。团队未来将继续推进校地合作,以传媒艺术赋能乡村美育,为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宫”艺传薪志愿服务队奔赴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开展社会实践,聚焦当地“三宫”文化与黄庄月饼传统手工艺,助力非遗传播。活动中,队员们走进宫灯工坊,观摩制作工序并尝试“镀金边”;探访宫酒酿造基地,了解古法工艺与历史传承;还深入宫面作坊和黄庄月饼传承点,见证宫面拉制与月饼制作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与民俗内涵。此外,团队还对走访素材查漏补缺、全面梳理,将实训与探访片段整合成系列短视频,生动呈现藁城非遗与民俗魅力。此次藁城之行,是青年与非遗的双向奔赴。队员们以专业激活传统生命力,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厚重与责任。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用镜头和声音记录文化故事,让青春力量成为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的鲜活注脚。
许多团队深入基层多领域实践,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青芒下乡”实践小分队前往石家庄多地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教育服务+文化传承”实践,通过红色研学、创新宣讲、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及趣味支教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教育。“青苗成长”小分队赴保定雄安新区等地,研习芦苇画技艺、创新传播非遗文化,赴太行博物馆研学、创新宣教红色精神,以专业能力赋能文化传承。“红色追寻者”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前往山东淄博,通过提前筹备、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及故居、拜访亲属、分组调研、交流分享等,感悟并传承焦裕禄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色宣讲团”赴河北多地开展暑期实践,通过沉浸式研习筑牢宣讲根基、公益汇演致敬英雄、短视频制作释放传播效能,传承红色基因。红脉寻迹队组织队员奔赴河北、四川多地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感悟、多元传播,重温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激发时代责任感。
更有团队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相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团委一队奔赴多地基层,在政务、产业、教育、公益等领域开展实践,锤炼本领、助力发展、传递温暖,为家乡注入青春动能。“相亲相爱一家人”团队深耕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领域,通过数字赋能感受技术力量、沉浸古韵汲取创作灵感,播撒文化传承创新“火种”。
2025年暑期,我校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在行走中感知时代变迁,用实干诠释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截至8月31日,99支团队获中国教育新闻报、中国青年网、中华网、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媒体关注报道。校团委推出《2025社会实践·我们都是答卷人》青春风采联展专栏,共发布专题报道88期,制作主题微团课3期,全面呈现实践动态与青年风采。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学校进一步推动专业教育向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延伸,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促进校内共性培养与个性化社会实践协同发展,持续夯实“思政+专业+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