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校团委结合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和“8+6”育人工程建设,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华文脉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科技创新研学、美丽河北调研、社会服务践行、卫国戍边服务等内容,青年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智启红途”小队深入红色教育圣地与非遗殿堂,探索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文化根脉的新路径。队员们走进邢台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了解其在抗战时期培养军政人才的历程及毛泽东同志制定的教育方针,体会抗大师生的坚定意志;在“抗大第二故乡”浆水镇坡子峪村,听退休老党员马志英讲解红色历史,感悟“红色基因绝不能丢”的信念。小队还探访了沙河皮影传承基地,体验制作皮影道具并探讨人工智能与皮影艺术融合的可能,饱含青年热情与希望。队员们从实践中领悟抗大师生“信念如磐”的力量与皮影传承“守正创新”的智慧,他们表示,青年是历史的“守护者”与时代的“创译者”,将以青春力量让红色根脉与非遗技艺生生不息,赋予传统新的时代意义。
“丹青绘梦”实践团队联合栾城团区委、区社居中心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发挥艺术特长服务基层,获石家庄市共青团专题报道。团队为古柏园社区独居老人送去生活物资,陪伴唠家常,队员们体会到基层服务更需情感共鸣;在银泉社区队员们教孩子们扇面绘画,融入传统文化,获得家长送来的锦旗与孩子们的纯真感谢,美育种子悄然生根;团队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主题,为古柏园社区绘制墙绘,高温天里早晚赶工,让旧墙蜕变为“文化墙”,获居民称赞。队员们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初心与回响,服务基层是双向成长:与传统文化对话,让专业对接需求,汲取岁月温暖。他们将继续以笔墨为桥,用画笔书写青春担当,在服务社会中晕染希望。
“塑说乡土”非遗小分队在曲阳县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团队走进马若特艺术馆,探寻曲阳泥塑的千年历史。队员们与省级传承人马若特深入交流,学习泥塑技艺并体会非遗文化的内在力量,并通过多模态记录方式留存《老兵》《太行母亲》等作品的“立体史诗”,让非遗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此时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队员们在辉岭村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学做“唱红歌的孩童”泥塑;他们还在艺术馆开展“非遗进课堂”文化宣讲活动,以红色作品《老兵》为引,串联非遗与红色精神,并让孩子们捏制“心目中的中国”,播下传承种子。此次实践让非遗与红色精神深度融合,而青年力量为千年技艺注入活力,用创新续写了这片黄土地的新故事,为乡村振兴添彩。
山海红韵寻踪队、“遗韵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智慧非遗”社会实践小分队、“遗脉守护者”团队、“乡”得“艺”彰实践团以及 “文脉下乡行”实践团从多元视角锚定非遗传承主题,以丰富实践方式解读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他们分别走进秦皇岛市、邯郸市等地践行“三下乡”实践之约,通过实地探访、参观调研、交流采访等方式,为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发展倾注青春动能。此次活动中,同学们深切体悟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他们在实践中既坚守传承初心,亲身体验技艺精髓以延续文脉根脉;又积极拓展传播路径,用青年视角让非遗走进更多人视野,真正实现了传承与传播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是一次对非遗之美的深度探寻,更生动诠释了河传学子以实际行动守护非遗瑰宝、赓续历史文脉,助力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的责任与担当。
裕禄同心小队与“柏路同行·西柏坡知行”青年实践队以红色记忆为内核,分别聚焦河南兰考与西柏坡革命圣地,通过场馆研学追溯历史脉络、采访交谈深挖精神内涵,从多维视角探寻红色精神的永恒力量。智农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与“新农振兴”实践团紧扣乡村发展脉络,深入石家庄正定县、栾城区,通过实地探访、深入采访等方式真切感受乡村焕新发展的强劲动能。他们以实践行动激励广大青年,要以饱满热忱与扎实学识投身国家服务,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奋斗中永续传承,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点滴实干中愈发清晰。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50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35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被中国教育新闻报、河北日报、今日头条等媒体关注报道。校团委“青春河传”公众号《2025社会实践·我们都是答卷人》青春风采联展专栏发布专题报道十三期。河传青年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实际行动践行“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的校训精神,奋力在社会大课堂上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