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校团委结合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和“8+6”育人工程建设,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华文脉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科技创新研学、美丽河北调研、社会服务践行、卫国戍边服务等内容,青年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河传青年实践小分队(一队)以“行走的思政课——沿总书记足迹看山乡巨变”为主题,深入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龙泉关学校、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及马兰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探访脱贫攻坚成果、直播助农带货、拍摄红色微团课、基层调研等形式,将理论宣讲融入田间地头与课堂一线。在骆驼湾村,成员们直观感受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在晋察冀革命纪念馆,队员们溯源红色基因,录制“云游”视频传承抗战精神;针对龙泉关学校需求,创新开展“理论+实践”思政教育,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队员们充分运用专业特长,以直播助农扩大地方特产影响力,用镜头语言记录山乡巨变,生动诠释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此次活动既助力“三农”发展,又培养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彰显了新时代传媒人用专业服务社会的使命情怀。
“向阳花小分队”深入石家庄市基层社区、乡村小学、公共文化场馆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在鹿泉区同阁村小学开设“垃圾分类美术课”,通过沙包游戏与主题绘画让环保理念生根;于栾城区仁敬养老院开展“银龄环保课堂”,以迷你垃圾桶手工制作和红歌联唱搭建代际共学桥梁;在花卉园发起“清洁行动”,用躬身实践诠释劳动精神。此次实践不仅通过游戏化教学构建了学生们的环保认知框架,更实现了环保知识从校园到社会面的立体传播。队员们将专业特长融入社会实践,以艺术巧思活化生态教育,用青春热忱温暖银龄群体,凭劳动奉献美化城市空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坚定信念。
“爱国希望种子队”通过红色展演、革命场馆寻访、老兵回访、红色宣讲等多元形式,将革命精神传承与青春担当深度融合。团队走进石家庄干休所录制“初心永驻”主题音乐会,与银发老人同台演绎红色经典,并专访抗战老兵记录战斗经历与对青年的寄语;在河北省博物院、石家庄解放纪念馆通过文物展陈与多媒体场景,身临其境感受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壮阔历程与解放战役的烽火岁月;深入新乐市杜固镇开展“红色教育在心中”主题宣讲,以英雄故事讲述、趣味问答、手工制作“红色立体书”等形式,在儿童心中播撒爱国种子,并将孩子们制作的“献给最可爱的人”主题作品回访老兵,定格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此后团队分赴多地开展20余场沉浸式红色宣讲,覆盖青少年超千人,以专业所长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让革命精神通过技术赋能焕发时代生机,用实际行动践行“以青春之名续写红色华章”的使命担当。
“平望青语”实践团深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庙头村,聚焦“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庙头村独创的“五源驱动”发展模式展开调研。团队首站探访“养之源”核心区村上·长漾里,这个由26栋农房改造而成的生态康养综合体,通过保留乡愁肌理、注入现代基因,成为长三角乡村旅游新地标;在“绿之源”现代化稻田,成员们体验稻田补苗作业,从传统插秧与机械作业的效率对比中,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绿色成长密码”,更在米约中心直观感受一粒米的产业化历程;“果之源”示范基地内,实践团化身“新农人”参与采摘,见证农旅融合如何将累累硕果转化为果农增收的金钥匙。实践团采用“调研+体验+传播”模式,撰写专题报告、制作宣传短片,以青春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庙头样本”,用专业力量将“庙头经验”推向更广舞台,践行用知识赋能乡村发展的青春誓言,实现新时代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多支实践团队以非遗技艺为核心,构建“学习-创新-传播”的全链条传承模式。“拾遗”小分队通过宫灯博物馆探访、老艺人访谈及直播互动,系统梳理藁城宫灯千年历史,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扩大非遗影响力;“乐符承韵”实践团队跨越鄂晋冀三省,通过多维度文化探访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传承实践;“青春挺膺担使命,学访研传助乡兴”实践团深入非遗工坊,体验布雕画、古法制香等技艺,结合现代设计开发文创产品;“梭杼承古,布韵焕新”实践队则聚焦栾城三苏土布,通过“农户入股+电商销售”模式设计时尚土布服饰,推动非遗与市场对接;“齐风鲁韵”小分队近距离接触并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深化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河传薪火·艺述曲阜”实践团在曲阜优化楷雕等非遗产品设计,借助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孔子周游列国场景,提升非遗产品竞争力。这些实践既守住了非遗的“根”,又赋予其时代的“魂”,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同时,不乏许多实践团队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发展。渤海赤焰小队探访渤海革命纪念园,拍摄宣传片并开展红色宣讲,弘扬老渤海精神;“薪火青行团”小分队在梅花惨案纪念馆发起“云游直播”,以数字化手段强化历史记忆;海韵葡香助农队聚焦昌黎海洋生态与葡萄产业,摄制宣传片推动文旅融合;“情系桑榆,暖心助老”志愿服务队在老年公寓开展书画陪伴,传递青年温度;“田野青春艺术乡创”实践团在大周村开设美育课堂,通过竹画、扇面创作激发乡村孩子文化认同;“青禾燎原”实践队走访李家庄村民、五保户家庭及老兵群体,在调研中体悟坚持与信仰的力量;新世冀调研小组在陈列馆内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事迹,于精神洗礼中深感责任在肩。这些行动将红色基因、生态理念与艺术创意融入乡村沃土,绘就了文化振兴的青春画卷。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61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50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被中国教育新闻报、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今日头条等媒体关注报道。校团委“青春河传”公众号《2025社会实践·我们都是答卷人》青春风采联展专栏发布专题报道三十期。河传青年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实际行动践行“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的校训精神,奋力在社会大课堂上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