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校团委结合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和“8+6”育人工程建设,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华文脉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科技创新研学、美丽河北调研、社会服务践行、卫国戍边服务等内容,青年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贝嵌万象·钿传千韵”社会实践队赴青岛胶州,聚焦国家级非遗螺钿漆器工艺开展调研宣传,活动获多家媒体报道。团队首站到访青岛贝雕艺术馆,队员们见识到精美贝雕与螺钿艺术品,初步了解螺钿工艺的历史与艺术价值。随后前往2025上合博览会场馆,在相关公司展位观摩展品、采访交流,明晰螺钿技艺的当代发展与国际传播情况。队员们探访青岛钿贝世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访了非遗传承人纪先生,了解螺钿工艺全流程,体会传承的艰辛与不易。之后在工坊体验基础工艺,加深对传统工艺的理解。此次实践是文化寻根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展现了当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智创兴农,青春赋能”暑期实践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法治中国建设号召,赴石家庄平山县北杏元村、会口村开展实践活动,获中华网、中国日报等报道。团队与村书记共谋实践方案,确立“温情关怀+赋能发展”路径。成员携带物资慰问老党员和贫困户,让温暖之情在乡村间流淌传递;创新开展防诈骗宣传新方式,用方言结合案例解析套路,提升村民防骗意识。实践团深入村内食品厂考察农产品加工全流程,提出改进建议,为助农直播做准备。团队与村民们携手备餐并同村书记交流乡村振兴现状与规划,筑牢实践工作根基。活动中,团队成员分赴县城直播推广农产品或留村记录农耕与老手艺。此次实践是学子践行总书记嘱托的体现,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青年担当,未来有更多青年或将加入到基层治理的队伍中贡献青春力量。
“舞见梨花”小分队走进“中国雪花梨之乡”赵县,开展融合雪花梨产业调研、非遗文化体验与文旅创新探索的“三下乡”活动,为梨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力量。队员们探访赵县博物馆,从农耕农具、明清贡品史料及现代产业图谱中,了解赵县从农耕文明到产业振兴的脉络,聚焦雪花梨从传统作物到国家地理标志、农户增收支柱产业的演进,为后续深入产业一线奠定了文化基础。随后小分队走进种植基地和加工厂,见证从传统种植到标准化生产、远销海外的产业升级,体会深加工带来的高附加值。在雪梨膏工坊,队员体验非遗古法,感受文化坚守。团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与推广相结合。此次实践以文化为魂、产业为骨、舞蹈为翼,用青春力量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甜蜜产业”绽放光彩。
“大钊精神践行团”前往秦皇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紧扣“赓续红色血脉·勇担青春使命”主题,团队通过实地探访等形式感悟李大钊革命精神。队员们首登五峰山,追寻李大钊足迹,了解其在此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作的历史,感悟他的赤子之心。随后团队来到市博物馆专题展厅,加深对李大钊革命活动及思想转变的理解,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青春活力。在鸽子窝公园,队员追忆先辈历程,围绕“新时代青年与红色基因传承”展开交流和讨论。团队还拜访了抗战老兵,聆听他的战斗经历,队员们深受触动。最后在青少年宫举办系列宣讲,覆盖300余名青少年。此次实践构建“溯源-体悟-传承”红色教育闭环,队员完成从“接收者”到“传播者”的蜕变,让革命薪火在创新表达中代代相传,展现了当代的青年担当。
多支实践团队锚定非遗传承主题,以青春之力深耕传统技艺沃土。“虎韵传承队”聚焦石家庄非遗布老虎制作技艺,让非遗融入乡村,为乡村文化振兴注活力;“新韵传承”实践小分队以科技手段助力河北梆子传承,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路径;“遗脉相承”实践小分队在山西吕梁调研多元化非遗产品,以青春之力赋能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知行逐梦小分队”探寻邯郸历史与非遗剪纸的指尖乾坤,让古城文化在当下绽放新光彩;“传承梦之队”探访昌黎地秧歌非遗,以青春力量为传统秧歌注入新活力。这些实践团队既守护着非遗的根脉,让古老技艺在时光中延续,又以青春智慧赋予其时代气息,让传统记忆在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为非遗传承写下生动的青春注脚。
“向阳筑梦”团队、“体育之光三乡筑梦”团队、守常青年先锋实践团、“血脉传承”小分队聚焦红色精神,深入红色沃土,以青春行动接续精神传承,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焕发时代光芒。他们分别聚焦抗战历史文化,赴红色场馆研学、走访宣讲传承红色血脉,践行使命担当。这些团队循着红色足迹,在历史的回响中筑牢信仰之基,以青春之力为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青春力量,展现河传青年的昂扬风貌。
紧跟乡村振兴的时代步伐,许多团队扎根乡间,以专业所长对接乡村需求,用青春汗水浇灌振兴之花,让实践的足迹遍布希望的土地。普韵兴“冀”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推广普通话,开展助农直播,架起语言桥梁促乡村振兴;青囊医韵宣传团探秘安国中医药文化,以影像助力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他们既为乡村振兴注入实干力量,又用青春担当绘就振兴图景,让乡村在多元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祁脉承光”小分队赴山西祁县调研晋商文化,以青春力量赋能传统延续发展;河源音启小分队跨越四省溯源黄河文化,以文化自觉守护文明血脉传薪火;“靛染云岭·足跃同心”实践团赴云南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学习扎染文化、以文化赋能专业;“中山古都,文脉寻路”实践小分队探寻古都文脉,以多元方式传承中华文化,成为文明的传承者。他们深耕文化传承沃土,探寻文明根脉,以青春视角解读传统内涵,用创新实践激活文化生命力。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66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53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被中国教育新闻报、中国青年网、中华网、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媒体关注报道。校团委“青春河传”公众号《2025社会实践·我们都是答卷人》青春风采联展专栏发布专题报道49期。河传青年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实际行动践行“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的校训精神,奋力在社会大课堂上书写青春答卷。